自从2023年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获得大量好评之后,由“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改编的大电影《东极岛》也被拉满了期待。
电影海报
8月8日,电影全国公映,首批观众却发现,电影好像和纪录片差异很大——由于纪录片在一开头就打出字样“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所以《东极岛》被观众质疑“魔改”,认为电影有违史实。
8月10日上海影城路演现场
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很多虚构的剧情片会在开头打上一句“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但《东极岛》显然不是这样的剧情片。
看过《里斯本丸沉没》的观众都知道,这一事件发生在1942年。彼时,日军在香港俘虏了1816名英军,和布匹等货物一起,装载到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上,打算从水路运往日本做苦力。
虽然装载了那么多活人,但日军却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战俘标识,伪装成普通运输船航行。
10月1日这天,在行经中国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时,“里斯本丸”被美军潜艇“鲈鱼号”的鱼雷击中。
电影里的战俘舱
面对即将沉没的船只,日军选择迅速撤离700余名日籍士兵,却将英军战俘用木条和帆布封死在三个货舱内,企图毁尸灭迹。英军战俘奋力将船体内的积水泵出,不眠不休抢救船只25小时,最终想办法破舱而出,跳海逃生,却被日军留守的小队疯狂扫射,海面瞬间血流成河……
就在危难时刻,一艘中国小渔船出现在海面,随后是越来越多的小渔船,总计达46艘,冲向事发海域,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在风浪中捞救幸存者。最终救下384名战俘,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并冒险庇护——即使日军登岛搜查,面临屠村威胁,仍然不改大义。
这些尘封于历史档案的故事,被《里斯本丸沉没》再度打捞上岸,最感动观众的是什么呢?请看豆瓣该片条目下高点赞短评:
“13岁时,他父亲出海再也没有回来,也是死在了海上。所以他15岁时,看到了落水的英国人,想也没想就冲去救人了。”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奋不顾身,舍命去拯救盟军战俘的渔民们,他们不分敌我,只知道有人在海上遇难了就要去救,这种最朴素的大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最动人。”
如今《东极岛》上映,一方面,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史实的痕迹——比如朱一龙和吴磊饰演的阿赑和阿荡兄弟俩,在片尾出现了原型渔民;倪妮饰演的渔民阿花,也有原型参照;威廉·弗兰克林-米勒饰演的英国医疗兵,在胸口文了一个“楚”字和一个女子的侧影,对应的也是1816位战俘中,一位和中国广州女子结婚的英国士兵(也在此次事件中遇难了);他肚子上的另一个文身,象征家庭的“home”也反复出现,这又是来自于另一位英国士兵,他将妻子的照片藏在墨镜镜片里,为的是提醒自己“我必须带着一件能让我想起家的东西”……
“楚”的出处
“home”的出处
这些原型都在提醒观众,《东极岛》确实是根据史实改编,它不是《西极岛》也不是《北极岛》,是从曾经在浙江东极岛真实发生的事件而来。
因为纪录片珠玉在前,观众对东极岛的故事,早已有了观影的心理期待,他们最想看到的,其实是和纪录片相似的主题,也就是——危急关头,人会遵从内心最朴素的善意,奋不顾身去拯救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就像电影最后的资料片里,当年的舟山渔民说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哎,不去救啊?
但是另一方面,《东极岛》又把这个重要的情感落点改了,管虎导演可能觉得这个“无动机的救人动机”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所以在整部电影里加了非常多的“动机说明”——比如阿荡(吴磊饰)第一个跳海救人,动机是因为他曾和哥哥阿赑(朱一龙饰)一起被渔民吴老大(倪大红饰)救上岸,属于“前仆后继”;比如村民冒死也要掩护英国兵,是因为觉得英国人是“盟军”,是来帮忙打日本鬼子的;比如阿赑一开始怕惹祸上身不愿意救人,后来转变是因为目睹了弟弟被日本人残杀;又比如最后渔民一起出海营救,是因为祖训说“逢溺必救”……
哥哥阿赑(朱一龙饰)和弟弟阿荡(吴磊饰)
动机设置得太多太满,反而削弱了人类朴素情感的力量,这是《东极岛》吃力不讨好的地方——电影从一开始的设置上,就和观众期待存在偏差。
它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却又买椟还珠,将最感人的部分剔除,装入导演想要表达的其他意思——这当然不是说不行,创作者完全有重新创作的自由,但显然会让《东极岛》呈现出“拧巴”的感觉:既要体现史实,又要改变内涵,就像厨师一定要把一条鲈鱼做成烤牛排味,那就免不了要下很多佐料,比如在救人动机上花了很多篇幅去解释。
跪久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但即便如此,仍然会让“吃不惯”的观众质疑:我是来吃鲈鱼的,为什么你非要做成牛排味?由于电影里把两兄弟设置为“外来者”,弱化了东极岛渔民的主动性,引致部分观众不满,认为是“魔改”。
电影里的东极岛渔民
8月10日在上海影城路演活动上,管虎导演回应了这一质疑。他表示:“剧情片跟纪录片是有严格区分的:纪录片是忠于事实,而剧情片首先要完成的是在取材真实的基础之上,塑造人物,营造矛盾,这样故事才能看。”
他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把阿赑和阿荡兄弟俩设置成“外来者”,包装成所谓的“海盗”(两人被吴老大救上岸后,因为身上的文身,被渔民认为是海盗的后人,隔离在岛的另一边,与渔民互不往来):“所谓的两个海盗,大家也都看到了,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海盗。只是我们要求去做这样的人物——要排除在众人之外。这样的话,他们(和渔民)有一个对立,对立成立以后呢,再和集体合在一起成团。他们要是一直在(集体)里边,力量会少很多。”
他表示影片想塑造的就是人物的变化:“一开始两个人是这样的,后来又发生了改变。”而兄弟俩之所以会救人,也是因为“他们曾经是被救的,所以他们救人是前仆后继”。
阿赑因为弟弟的死而改变想法
从管虎导演的视角去看《东极岛》,你会发现他也是自洽的——单单拍摄渔民下海救人,对剧情片来说冲突不够、人物成长过程也无从表达。即便是当年的纪录片,也把叙事重头放在了英国幸存官兵的生活、遇难官兵的家人缅怀上。渔民救人的一幕,很难支撑起2小时的电影叙事。
所以管虎其实是给《东极岛》安排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和主题,就像片中一再出现的点睛之句:跪久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全片看下来,我觉得导演真正想说的是这句。
本质上,这已经不再是渔民救人的人道主义弘扬,内核反而比较接近《鬼子来了》《哪吒之魔童闹海》,还有《南京照相馆》——是的你没看错,今年暑期档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的两大竞品,《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主题倒蛮接近的。
在《南京照相馆》里,汉奸和平民一开始都选择了“忍”,选择了“逃”;《东极岛》同样如此。到最后被日本人虐得不行了,才意识到,忍或逃都没用,就像《哪吒2》里金箍棒冲破混元鼎时的那句台词:“我已经一让再让,结果他们还想要我们的命。既然他们还要我们的命,那我们就用这条命跟他们拼了!”
这也和管虎在路演中的表达对上了:“一旦失去亲人,你的亲人被别人杀害的时候,你就知道你个人的人体能够发出怎样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不可思量的……”
从这个逻辑出发去理解《东极岛》,一切就都说得通了:为什么渔民一开始被塑造成顺民、为什么需要外来者兄弟俩搅局提醒、为什么全村人一再被虐、为什么吴老大惨死、为什么阿荡也死掉、为什么倪妮演的阿花,最后一刻还要打破祠堂……
但“讲得通”并不代表“讲得好”。
大部分观众来看《东极岛》,一半是冲着海战的大场面,一半是想被朴素的人道主义再感动一次。正如管虎所说:“最最重要的是给各位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水下拍摄
《东极岛》花了很大的代价拍摄海战实景,这点大家有目共睹。水下拍摄的难度,包括两位主演前期刻苦训练游泳,在电影里确实如同熟练的海岛渔民一般,在水中像两尾美人鱼一般穿梭自如,带来赏心悦目的观感……不可否认在电影工业上有所突破,是认真制作的类型电影。
海战场面
但前半段看村民被虐足一个半小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最后集体营救的爽感,导致电影看完,整体感受压抑大于释放。归根结底,还是“观众想看什么”和“导演想表达什么”两点没能协调一致——想吃鲈鱼的观众跑进来一看,端上来的是牛排,牛排再好,也可能不让人领情。
百果园董事长“爹味”说教,网友:卖个水果还搞起了“义务教育”?
“华盛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之一”
55岁“九头身”拉丁舞裁判意外走红不仅因为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