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天堂 美剧天堂

暑期档苦等首个国产电影5亿+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7-18    浏览次数:6

2025年暑期档已经过半, 首个破5亿的电影还没出现,《 侏罗纪世界:重生》 正以缓慢的增速奔向5亿大关,而国产电影方面,已上映 作品没有达到5亿+的实力。

从目前来看,今年暑期档的前半程,一方面好莱坞电影泄洪式同步上映, 《 侏罗纪世界:重生》《碟中谍8》《新·驯龙高手》《F1:狂飙飞车》 《 超人 》 等多部好莱坞大片填补市场空缺,成为票房主力;另一方面国产电影虽不乏数量、题材多元,也有大制作登场,却陷入了离预期相差甚远的困局。


图源:灯塔专业版

被寄予厚望的陈可辛新作《酱园弄·悬案》没能在口碑 与 票房上形成明显突破 , 即便拥有章子怡主演、改编自民国真实事件的标签,豆瓣评分 只有 5. 7、票房停留在3.74亿, 观众评价更多集中在“悬浮”“用力过猛”“叙事割裂” 与“看了个预告片”;与此同时,陈思诚团队拿手的情绪化悬疑电影《恶意》、追光动画再度出击的“新文化系列”第二部《聊斋:兰若寺》等往年暑期档常胜将军相关作品也都表现出票房乏力,最令人惋惜的是,《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当年黑马电影第二部却以5100万左右的成绩正在草草收场 ……

今年国产电影的票房焦虑早已不是新闻,从春节档《哪吒2》一枝独秀之后 , 各个档期都堪称惨淡,暑期档原本是国产片最有可能迎头赶上的时间窗口 , 现 如今,这个窗口正逐渐关闭。一方面,观众越来越谨慎地为国产片买单;另一方面,宣发和内容层面的“套路”不断被识破——点映口碑发酵 所有大 V 齐齐称好 、明星主创下场吆喝、平台花样式炒热预期 、 卡段式点燃社会情绪 ……这些曾经一度管用的手段,似乎已经无法掩盖影片内容本身的乏力。


图源:灯塔专业版

在今年暑期档里,国产片“扎堆 改档”的热闹与 “难以破圈”的无力 并存。 当所有人都在观望,谁会成为那个率先突破5亿票房的国产赢家?这不只是一个商业成绩的问题,而是一次关于内容诚意、观众信任与行业信心的集体审判。

01


“情绪”为重,“耐心”在耗尽

在过去几年里,国产电影靠情绪营销和社会议题型选题一度赢得口碑红利——好景不长 , 当观众一次次在“改编真实故事”或“群星云集”的叙事包装中踩雷,如今他们开始用脚投票。

《酱园弄·悬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宣传主打“女性视角”“复盘民国悬案”,从一部长片重新剪辑成上下两部公映 , 背后其实反映 出 导演已经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呈现整个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的成片依然成为了节奏混乱、角色动机空洞的叙事乱战。


《酱园弄·悬案》剧照

哪怕陈可辛、章子怡、 雷佳音、 杨幂、赵丽颖、易烊千玺的全明星 主创 阵容本身具备强大吸引力,也无法抵消内容带来的失望。更关键的是,这种“名导+明星”的配置,其实对普通观众而言并不具备天然的号召力,争番位、抢戏份倒是反而引发了明星粉丝之间的大战,最终拖累电影口碑 , 其豆瓣评分 5. 7,而在更大众的抖音评分上也只有6.2分。


《酱园弄·悬案》豆瓣评分、抖音评分

3.74亿 的票房,甚至很有可能让电影的下部更难实现公映,可以说 , 陈可辛某种程度上又一次误判了市场和观众。

当然,《酱园弄·悬案》引发的另一个现象更值得行业深思,那就是近乎在所有社交媒体上“博主批评《酱园弄·悬案》成为某一种政治正确”,无论该博主有没有看过电影,也不管博主的身份是什么,都要跟风凑上热度、拿出类似的看法去拍个视频评价一下 《酱园弄·悬案》 , 这个现象值得警惕,其背后也进一步在表明观众对于某类操作的国产电影的不信任,甚至在形成某种难以根除的刻板印象,也算得上情绪的“变种”。


社交平台上关于《酱园弄·悬案》的评价

观众的不信任感不仅体现在个别影片的口碑差评上,更体现在他们对整体国产片的观影意愿滑坡。越来越多观众选择“先观望、后买票”,更倾向于等待 真正 口碑出炉之后再做决定。 该 消费逻辑直接压缩了国产片的首周爆发力,也让中腰部影片更难获得排片机会,形成恶性循环。

像是肖央 、 娜扎领衔的喜剧《人生会议》,和曾经的8亿票房黑马续作《无名之辈2》,在口碑迅速崩盘后,几乎都是院线两日游的表现,尽管后者如今全国还有几千场排片,却基本已经产出不了票房, 5100万左右 的票房成绩相较前作可谓是断崖式下跌。

即便是陈思诚监制的悬疑大作《恶意》,今年暑期档也拿不出之前《消失的她》的表现。再一次证明了精巧的议题设计和情绪迎合,似乎已经逐渐开始让观众感到疲惫,或许是对这位“产品经理”敲响的又一次警钟。


《恶意》剧照

当然 , 近期 两部作品接连提档或许也说明了暑期档还有明显的空间。

像是大鹏导演的《长安的荔枝》凭借点映口碑初显“黑马”潜质,毕竟光是点映就已经收获了将近5000万票房,但之前同名剧集的低迷恐怕多少也会影响电影的前期爆发力 。 从目前的点映口碑来看,一句“看完觉得没有浪费钱”的评价或许已经代表着该部影片的前景较为光明影版《长安的荔枝》也有望成为暑期档、乃至春节档之后首部破5亿的国产电影。

像《你行!你上!》这样的典型姜文作品,即使有姜文本人入驻B站等操作,也更像是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宣发实验,尤其是7月16日点映后,抽象——几乎成为了最多的评价,似乎“民国三部曲”大起大落之后,姜文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向任何人妥协,正如他在B站的系列解读开篇里说的,“自己捋舒服”了再说 , 但大众票房这件事或许不太乐观。


B站截图

当观众对情绪操作和形式营销的免疫力逐步增强,国产片想要赢得真正的票房增长,回归内容本身恐怕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唯一的出路。

02


内容创新迟滞,得向好莱坞学习

如何拍得更“真”

2025年暑期档的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观众不愿意走进电影院,而是他们在电影院看不到足够值得的“沉浸体验”。换句话说,观众并非拒绝国产电影,而是拒绝那些内容贫乏、视听虚假的电影。

好莱坞今年的暑期档代表作《F1:狂飙飞车》就是最典型的反例。

它的故事没有任何新鲜感可言:落魄老将带新人重返赛场,最终赢得尊重——这在剧作结构上几乎是一部“流水线产品”。


《F1:狂飙飞车》剧照

影片凭借近乎偏执的实拍追求,把“老套路”讲出了新感受。

布拉德·皮特亲自驾驶赛车奔赴全球真实赛道,IMAX规格全程实拍,车内搭载定制微型摄影系统,配合高速摄影、现场收音和震撼配乐,制造出一种“在银幕上贴着地面飞驰”的沉浸感。炫技也好 , 老套也罢,能用技术诚意最大程度还原真实,进而通过视听带动观众情绪,无疑就是当下电影的胜利。

影片的实拍标准几乎是《壮志凌云2》的赛车版,从银石赛道到蒙扎,从车队组装到选手换胎,几乎每一帧都建立在真实动作捕捉与工业调度的基础上。即使你对F1毫无兴趣,也会被那种“马达轰鸣+低空掠过+汗水凝结”的现场感牢牢抓住。这是一部即便剧情再传统,也能靠视听完成度彻底征服观众的电影。


《F1:狂飙飞车》剧照

在豆瓣上,该片开分就有8.6分,直接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的第一口碑大作,甚至在上映一周多之后评分还进一步上涨到了8.7,可见观众对其内容本身的认可。尽管目前不到3亿的票房很难说是多么出色的表现, 其也是在走出逆势上扬的态势,而 放在整个暑期档,在高口碑低排片的情况下,显然已经是不俗的成绩了。

这说明,观众不是不愿意进电影院,而是希望进电影院能看到与家中电视、手机屏幕完全不同的“电影感”。他们希望被大银幕上的内容“共振”,而不是在一部粗剪质感的作品里看到熟脸明星走过场。


图源:网络

国产电影的问题恰恰在于,对“真实”的误解和对“技术”的轻慢。这种落差最终体现在观众的观影决策中。不是观众变得苛刻了,而是中国电影还没准备好用真正成熟的工业语言去回应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市场。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国产片的创作视野也在不断内卷化。多数作品拍来拍去仍是在安全题材、熟悉类型、确定市场中打转,不愿承担任何创新风险。

2025年暑期档虽然上映的影片不少,题材看似多元,但大多数作品不过是用不同包装讲着相似的故事。《恶意》的故事其实陈凯歌早在《搜索》里就讲过,而那已经是13年前的电影了,而在七月底八月初则还有被观众戏称为“抗日三兄弟”的《南京照相馆》《731》《东极岛》三部同题作品, 虽然在投入上吸引力不少,但也有面临观众当下的“看待主旋律”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这份“拿捏”目前不太好确定。


《东极岛》剧照

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有没有5亿+”,而在于“有没有一部值得5亿+的作品”, 特别是对于本身应该追求高娱乐性和极致视听的暑期档大片来说,国产电影当下还能不能给出更新也更真的创作。

这个暑期档还剩下半程,国产电影仍有机会冲出重围 , 但必须正视一个现实: 观众对国产片的信任依然还在迅速透支,而任何一部票房奇迹的背后,都必须以内容真诚为前提。

当观众开始主动表达和筛选,很难说他们是对电影冷感了,反而一种成熟的表现。


THE END

友情链接

本地记录
*
*